[《習坎文摘》第30期]重視基礎掌握方法勝過題海戰(zhàn)術
作者/來源: 高杰(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發(fā)表: 2011-01-04 13:31:11 瀏覽: 9432 次
【物理】
從天津高考物理試題看教學發(fā)展走向———
今年是天津市實施新課程高考的第二年。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物理試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高考的考試內容,明確試題所蘊含的能力要求,對于充分發(fā)揮高考的積極導向作用,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必要而有益的。
體現基礎性和時代性
新課程既注重基礎知識,又重視經濟、社會、文化與科技的最新進展在課程內容中的體現,強調精選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發(fā)展需要、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內容,如增加了能源、經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等內容。
今年的天津市高考物理試卷,較好地處理了覆蓋面與主干知識、基礎性和選拔性之間的辯證關系。該卷考查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電磁感應、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等核心內容,并結合天津的教學實際,將物理學的主干知識動量定理納入考試范圍。試題覆蓋面廣,對于《考試說明》中所規(guī)定的6個模塊20個考核主題,除相對論沒有涉及外,其他均有考查。試卷在注重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全卷12道題中,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有6道題,如第1題從教材中選取了與現代通訊密切聯(lián)系的電磁波知識設計問題,考查了學生對電磁波產生條件的理解和對電磁波特征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將電磁波與光的知識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進行概念辨析,要求學生真正學懂這些知識,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體現了“建構知識體系”的學習思路。這對中學物理教學全面復習、落實“雙基”,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具有很好的導向性。
在突出對主干知識考查的同時,試題也考查了新增知識點。如第2題圍繞近代物理學基礎知識進行設計,4個選項涉及衰變、原子結構、半衰期、比結合能等基本內容,廣泛考查了學生對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該題還特別關注了能源危機問題,結合核能這一新型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考查了新課程增加的知識,引導學生關注能源問題,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力立意”并不意味著淡化基礎知識,而是以知識為載體,更強調能力發(fā)展。因此,物理教學要讓學生全面、準確、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規(guī)律,了解知識間的縱橫聯(lián)系,形成知識結構。同時,師生要關注物理方面與生產生活聯(lián)系密切、體現科技前沿的問題,跳出題海戰(zhàn)術,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學習和掌握。
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
面對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化,物理試題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天津卷就設計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聯(lián)系生活和社會、探究性和開放性較強的試題。如第8題通過光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圖像描述了光電效應的實驗規(guī)律,該圖像源于教材,但考查角度和呈現方式都有創(chuàng)新,通過知識點的重組和變形,對光的內容進行了綜合性考查,滲透了一種研究性的科學方法。該題雖然是選擇題,但體現了對思維過程的考查。又如第9(3)題,該題為測電壓表內阻的實驗題,要求學生在對原有測電壓表內阻的實驗方案進行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器材自主設計能夠準確測量電壓表內阻的實驗方案,并推導出電壓表內阻的表達式。測電阻的實驗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實驗,該題立意是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實驗的物理思想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生如果平時沒有扎實的實驗操作,沒有在實驗過程中對相關問題進行認真思考,那么要完全做對這道題是比較困難的。該題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審視實驗方案和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案, 使探究性與開放性得到很好的體現。
可見,探究性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注重考查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深刻領會和掌握知識、建立知識結構,還要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形成對問題的敏感性,用科學方法迅速抓住問題實質,靈活運用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學生要把實踐和思考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形成一種能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并能夠將探究方法進行遷移,還可以利用畫思維導圖的方法,將思維過程圖示化,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的層次性、聯(lián)想性。
注重科學素養(yǎng)的考查
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加強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物理試題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第12題將前沿科學領域的質譜分析技術與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常規(guī)內容和方法相結合,重點考查了聯(lián)系實際分析物理過程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該題不僅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fā)展的熱點問題,還要求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完成兩個近似處理,一個是忽略帶電粒子在極板間的偏離,一個是帶電粒子在極板間經過的圓弧與圓周相比甚小,洛倫茲力變化甚微,將洛倫茲力看作恒力。學生通過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進行合理的模型簡化,進而解決問題。該題展示了物理學研究的建模過程,強調了探究性學習的思路,體現了物理學思想的深度考查。
可見,新課程強調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學既要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和前沿科學,又要讓他們學會科學地分析、思考,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yǎng)。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了知識的積累就無法形成能力;方法是構成能力的要素,沒有對方法的掌握根本談不上能力。而方法的建立需要以具體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方法的掌握需要通過不斷滲透從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來達到。因此,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親身感受知識,更重視思維,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的全面達成。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0年10月1日第6版)